mail

青春的使命——庆祝建党90周年

发布于2011-07-22

青春的使命—观《建党伟业》有感

在浓浓的建党90周年喜庆气氛的感召下,作为一位入党积极分子,昨日有幸在公司的组织下,集体观摩了《建党伟业》这部史诗巨制。
故事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为核心,与欲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据理力争为引子,叙述了因巴黎和会而引发的“五四”运动进而诞生了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引入中国,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成功完成了中共一大召开的故事。
看完之后,顿时感慨万千。不自觉间,被先人的那种不惜一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感染;同时也在反思,风华正茂的我们为何此时此刻却丧失了如同当时年轻人那样的精神品质,那份坚守信仰,不畏一切的冲劲和勇气。这些都不得不让我陷入沉思。

青春的使命之“世界大同”

早是出自《儒家》的《礼运》,那么何谓“世界大同”呢?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当今社会“世界大同”的理论也可以被理解为创建“和谐社会”。在几百年甚至在几千年前,“世界大同”都仅仅只代表着一个人类理想世界的模样;到了“新”“旧”文化交替的那个年代,“世界大同”才真正变成了一种口号,一种行动;曲曲折折终于盼到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的一天。直至到了今天,科技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等同于“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心里又代表了什么?为了这个“和谐社会”,我们又做了什么?作为国家的栋梁,回顾昨天的一切,无不觉得汗颜。相比前人,我们缺少了那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憧憬;相比先人,我们缺少了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和改变未来的勇气。反观“五四”运动中的那些热血青年们,他们一个个是多么有理想,多么英勇,多么睿智。年轻的我们又惧怕什么呢?“勇者无敌”,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理想、多一份信仰,我们就会朝“和谐社会”的境界更近一步,这是我们的先辈所期望的未来,也是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所应期望的未来。这更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和责任。

青春的使命之“博爱”

之所以想到“博爱”两字,是因为影片中毛泽东和蔡锷的两段“爱情故事”打动了我。“博爱”,顾名思义,就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博”代表着“广博”;“爱”有大爱有小爱,“广博”是更好去爱的基础,两字休戚相关。这两位有学问的伟人,为了推翻旧中国的体制,可以放弃他们的爱人、牺牲他们的爱人,舍小爱献大爱,把他们的爱献给祖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人非圣贤,当他们抉择之时,也是需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但这种把“小爱”化为“大爱”的精神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并非是放弃了“小爱”,而是为了民族大业,去创造一个民主平等且属于人民的国家政权,让自己,让身边的人能够更好得为爱而牺牲自我,这种精神我认为就是“博爱”。在当今社会,我们年轻人正是缺少了这种“博爱”精神。作为80、90后的我们,在过多的关爱中成长,养成了依赖、自私的性格,我们没有学会去“爱”。所以我们要成长,让“爱”成长,让自己的修养成长。在“广博”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去“爱”,更无私地去“爱”。

青春的使命之“信仰”

行尸走肉。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如今的我们正是因为缺乏信仰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信仰的是无神论的马列主义思想,开天辟地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中国。他们凭的是这一份执着,靠得是坚定不移的信念。身为年轻一代,我们更要沿着先人的轨迹,执着于自己的祖国,信奉于我们的理想追求,坚信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人类世界大同共产主义无阶级社会而奋斗的伟大目标。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不要因为社会的某些“腐化”和“丑化”的现象而乱了阵脚,动摇了自己的这份信仰。与此同时,唤起更多的人重拾这份信仰,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沉思过后,我不得不承认《建党伟业》是一部特别适合80、90后观看的影片,刹那间让人觉得热血沸腾。青春就应该是充满朝气的,青春就应该是蓬勃向上的,青春就应该是抖擞昂扬的。我们拥有这份青春,为何我们不在美好年华之时去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呢?如果继续彷徨,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你我共同的历史,更将失去一个美好的未来。百年过后,我们又将何颜面对你我的子子孙孙?一万年不晚只争朝夕,趁此光景,让我们重拾这份光荣的使命。因为这是你我的责任,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责任。

——郭璇